观实析理
1917年,四川达州。几名女子在门口做针线活,旁边坐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小男孩,他虚弱无力地靠在门槛上,看上去让人揪心。一名女子看到有人拍照,站起身迅速离开。
1917年,四川达州通川的街道上,日子过得紧巴巴,当地人思想也比较传统。有个叫西德尼·甘博的外国摄影师,不远万里来到咱们中国的村子里,拍下了好多宝贵的照片。
那天午后,阳光懒洋洋地照在老房子上,青砖灰瓦显得格外古朴。大门口高高的门槛旁边,坐着三个裹着小脚的大婶,她们低着头一针一线地缝着衣服,手里的针线活儿透着日子的不易。旁边,有个小男孩,大概两三岁的样子,孤零零地坐在竹凳子上,瘦得皮包骨,小手软绵绵地搭在门槛上,眼神呆呆的,好像连哭的劲儿都没了。他就那么静静地靠着,像是被人忘在了一边,看着真让人心疼。可能是他奶奶带他到邻居家来玩,一边做手工活,一边看着他。
甘博正好路过,看到这一幕心里挺不是滋味,就悄悄地拿出相机想拍下来。可就在快要按快门的时候,其中一个女的猛地抬起头,吓得立马站了起来,转身就走。她动作快得很,一脸害怕,那时候的人,对拍照这事儿心里头多少有点抵触和害怕。这张照片把她们的样子永远记了下来,还有小男孩静静看着的眼神。要是小男孩能活到一百年以后,看到自己小时候的样子,可能会感慨地说:“我以前原来是这样啊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