仔仔老娘
“建议封杀这种网红!”四川达州,一名70多万粉丝的网红,借了个早餐摊位摆拍视频,为了博取流量,故意抹黑摊主,致使不明真相的人前去网暴。
这篇报道由达州本地记者整理,以下内容继续以第三人称呈现。说到这儿,视频发出的第二天,摊位旁的小巷还冒着热气,铁板咝咝作响,唐女士的手却比平时慢了半拍。她低头装袋,耳边是零星的脚步,不再是之前那股子早高峰的喧闹。有人远远站着看一眼,又绕过去,留下一阵说不清的尴尬。她能感觉到心口那股憋闷,勺子碰到锅沿,发出一下轻轻的撞击。说真的,气不顺归气不顺,火还得烧着,锅也得开着。
陈女士不想让事情这么拖着,当天午后在打印店做了一张说明,贴在摊位侧面,写明视频是摆拍、演的是演员。纸面刚贴好,就被人拍照丢进群聊,配着一些阴阳怪气的表情,过路的年轻人笑一笑就走了。到了晚上,纸角被雨打湿,第二天早上只剩半页,像被谁随手扯过。她又拨打平台客服,按提示上传截图、聊天记录和警方说明,系统回执冷冰冰地显示“已受理”。她盯着那几个字,心里犯嘀咕,这受理到底能管啥。
邻里没都站在看戏的位置,隔壁卖豆浆的老刘端来一碗热浆,悄声让她先稳着,别跟人硬杠。常来的老太太拎了一袋葱花和鸡蛋,说别怂,就是照常做,吃饭的人总会认得你。两个穿工作服的施工师傅埋头吃完,起身留了比标价多的现金,没多说就走了。下午社区工作人员来访,问清情况,留了一张法律援助的电话。民警也有回访,实话实说,取证还要一点时间,但态度不冷,这点子暖意能安个心。
博主那边却跟没事似的,账号换了封面,连着更新其他城市的内容,把争议埋在评论里。汤锅店趁热做促销,门口挂横幅,喇叭里播着优惠,来来往往的人被新鲜味道吸引过去。城里关于短视频怎么拍的议论,从夜宵摊一直聊到公交车,很多人不爱起冲突,只是摇头说这风气真让人累。学校的老师在朋友圈讲起媒体伦理,拿这事当课堂案例,学生跟帖一串问号。这些声音不大,但像细细的雨,慢慢落在地上。
陈女士决定走司法途径,带着摊位账本、进货票据和现场照片去律所咨询,律师翻看材料,讲到人格权和名誉权,也提醒证据要公证留痕。她按建议去公证处,排队等号,手机里把网页缓存和视频快照一个个归档。想起民警说的,她又去把招牌和摊位细节拍清楚,连地面的油渍都不漏,怕有人说不对。忙完这一圈,她坐在路边石凳上,闻到早市里散出来的葱油香,脑袋里一时空空的。说实话,人一旦开始做正事,心里反倒从乱到稳。
夜里摊子收得更早些,唐女士进屋,抬头看墙上旧挂历,用圆珠笔在可能开庭的那一周轻轻点了点。第二天她还是五点起,把面团摁到案板上,手上的茧比前阵子更硬一点。雨停了,光沿着招牌边缘滑下去,有几个背着书包的中学生拎走了早餐,回头说了句“加油”,声音不高,却不虚。她没靠在墙上叹气,只是把台面擦了又擦,像把那些脏兮兮的误解也擦掉。删视频躲着不吭声真的就算负责任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