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4年夏天,警笛划破达县宁静,街头警戒线外人群惊愕不已

达州 更新于:2025-05-21 06:59
  • 坦荡的圆月12
    84年夏天,四川达县的街头突然被警笛刺破了宁静,警车拉响,人群被隔在警戒线外,许多人还不知道这是为了迎接谁,可车刚到城口,坐在车里的老将军脸色就沉下来了,他怒斥道:“停车!你们搞这个阵仗是干啥?我是回来看看亲人,不是来看你们表演的!”这个发火的老人,就是74岁的开国上将张爱萍。

    他离开家乡整整58年,这次回乡,原本只是想低调看一眼老家,结果被这种铺张安排搞得火冒三丈。

    张爱萍是1926年离开家乡达县的,那年他才十六岁,家里穷,父亲早年过世,母亲靠打短工勉强维持生活。

    他自己早早参加革命,跟着共产党一路南征北战,从红军到八路军,再到解放战争,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组建海军、指挥原子弹试验,是名副其实的“神剑将军”。但不管职位多高,他一直记得自己是个农民的儿子。

    这次回乡纯属偶然。当时他正在四川视察国防科技工作,工作走到达县附近,想起多年没回老家,便和身边人说:“咱离家这么近,去看看老房子吧。”

    他没通知地方政府,也没打算搞什么接待,只是让工作人员找了辆普通车,打算像个普通人一样回去看看。

    可没想到消息还是传了出去。地方政府得知上将要来,立马慌了手脚,忙着安排迎接:警车开道,拉警戒线,组织群众站路边挥旗子。

    一路封路一路喊,搞得比省长还大排场,达县城里原本平静的街头,一下变成了“接待现场”。几条街道被封了,群众被拦在警戒线外,只能远远望着车队。

    张爱萍一到现场就火了。他原本坐在车里,透过车窗看到远处站着一排排挥旗的群众,前面还有几辆警车一路鸣笛清道。

    他皱了眉,问驾驶员:“这是谁安排的?”工作人员有些尴尬,说是地方政府为了安全。张爱萍一拍大腿,脱口就是:“荒唐!”

    车刚进城,他立马让司机停车。下车后他走到前面,对着迎接的干部发火:“你们搞这个干啥?我回来是探亲的,又不是来作秀的,乡亲们站在那边像看稀奇一样,我怎么见他们?”

    他扫了一眼四周,看到一群老百姓被隔在警戒线外,忍不住骂了句:“这像话吗?我还是不是人民的儿子了?”

    他当场要求撤掉警戒线,不许再封路,也不准让群众再站路边迎接。他说得直接:“我张爱萍回来,是要看亲人,不是让他们看我,别整这些虚头巴脑的。”

    几个地方干部满脸通红,不敢吭声。张爱萍也没再客气,甩手就往老街方向走,硬是挤进了人群。他走进一位老人面前,一看,竟是他小时候的邻居。

    两人一握手,老人激动得眼圈都红了,说:“老张,你可算回来了。”他点点头:“晚了点,但还是回来了。”

    有人认出他,不敢相信:“这不是张将军吗?”他笑着说:“别喊将军,我就是张家那个瘦小子。”

    他一路走一路和人说话,拉家常、问生计,连饭也不去接待所吃,就在老乡家里坐下喝碗稀饭。

    有人想给他加菜,他连连摆手:“我不挑吃的,家里以前穷,啥都吃过。”乡亲们围着他问这问那,有人还偷偷塞给他几个鸡蛋,他没推辞,反而认真地收好,说:“这是最好的礼物。”

    张爱萍晚年一直反对铺张,早些年在国防部时,他就曾拒绝为自己配专车。一次出国回来,机场派了警车来接,他下车第一句话就是:“开警笛吓谁呢?我回家还得这么大动静?”

    他的秘书邓德江回忆,这些事不止一次发生。“张老最怕别人拿他当官看,他总说‘我就是个兵,哪来那么多排场’。”

    一次在军区,他拒绝使用新修的办公楼,说:“老楼也挺好,能用干嘛拆?”

    他在国防科技上的贡献同样让人敬佩。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,他正是总指挥。实验前夜,他整整一宿没睡,反复检查每一个细节。

    爆炸成功那一刻,他却没多说什么,只是抬头望了望天,长出一口气:“算是对得起国家。”

    退休以后,他依旧关心国家的事,他写了《神剑之歌》,在诗里鼓励年轻人:“干革命不能怕死,干国防不能怕穷。”

    他的生活简朴到极致,家里的家具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旧货,沙发是掉皮的,电扇是嘎嘎响的。

    2003年他去世时,按照遗愿没有搞追悼大会,只是悄悄安葬,他的老部下感叹:“张老这一辈子,没啥浮华,全是实打实。”

    而他回乡那次小插曲,如今却成了很多人传颂的故事。不是因为他回来有多轰动,而是因为他在那个场合,依然选择站在普通百姓那一边。

    一个从泥土里走出来的将军,到老也没忘了自己从哪来。

    参考资料:
  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:《张爱萍传》,人民出版社,2009年版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