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雅雪梨XI
“建议封杀这种网红!”四川达州,一名70多万粉丝的网红,借了个早餐摊位摆拍视频,为了博取流量,故意抹黑摊主,致使不明真相的人前去网暴。
说句实在话,这种戏码谁听了都憋屈。写这件事的,是在达州跑街的记者,他第二天一早就去摊位前看了看,蒸汽还在玻璃上结雾,油锅“滋啦”响,队伍却明显短了半截。摊边的长凳空着,葱花香味飘出去老远,人群却绕着走。记者不由得慢了步子,心里有点不是滋味,明知道她做的是早点,人家却被扣了个“刻薄”的帽子。风吹过来把塑料价签打得响,他抬眼看招牌,招牌是旧的,冤枉是新的。
唐女士没说几句,嗓子就发哑,一边翻她的小账本,一边比划掉单的那几页。那两天她还跑了趟派出所做了笔录,回来的时候锅里粥都结了皮,女儿顾不上吃饭,接电话接到手发麻。她把手机递给记者看,平台私信里一串串脏话和问号,头像从没见过的人,却对她的为人指手画脚。她又把一天的流水给记者看,从早到午,几乎没翻过页,光凭这一页,谁都能看出伤筋动骨。她叹了口气,说是叹气也不准,像是把憋了一夜的火压了回去。
记者又拐到旁边那家汤锅店门口,地上有刚擦过的水痕,门贴着一张告知,写着“未参与策划”。老板娘抬眼看人,眼里多了防备,说当天团队自说自话,拍完就走,留下她这边也被问个不停。她说自己也怕被误解,特地让员工把那段时间的监控备了份。门口风铃被风吹得叮当响,热汤的香味很诚恳,可门里门外的气氛都拘谨起来。两家挨那么近,本来抬头点个头的事,现在都得小心措辞。
在平台这头,记者联系了运营和举报通道,得到的回复依旧模板化,倒是公益律师主动打了电话,说这事可以从名誉权侵害、一般人格权保护去走,关键是证据得保全。律师叮嘱要把删除前的页面用公证方式固化,流量下滑的账目也要一并保存,评论区的攻击性语句能截就截。说白了,别让“删了就当没发生”这招奏效。记者听着点头,又想到不少城市都在推“剧情类视频必须显眼标注”的规范,这会儿看,纸上规矩还没落到人心里。平台的流量入口像开着的闸,情绪被引过去,回头才发现冲垮的是谁家的门槛。
中午前后,市场监管所的人和街道办的网格员来了,拿了几张澄清海报,让她贴在摊位正中,还帮忙在社区群里发说明。城管也说以后类似拍摄要先报备,别把别人家当布景板。邻摊的卖糍粑的老大爷把糖碟挪过来,说让顾客尝个甜口压压火,顺手把摊前地上的脚印擦了。炉子上新添的粥翻了个大泡,热气呼一下蹭到脸上,倒让人有点踏实。有人回来吃早餐了,拿零钱的人多半是附近的阿姨叔叔,眼神里有犹豫,但坐下了就一口一口吃完。
为了把坑刨干净,记者又翻了这名博主过去的作品,套路清清楚楚:先设一个“冷漠”的人,再塑一个“热心”的对照,情绪一拉满,评论自然爆。去年他在外地也拍过类似“行善记”,被质疑后照样删帖甩手,后来换个昵称又活了过来。网络那头的道歉总是来得轻,现实里承担的却是天秤另一端。记者把这些都写进笔记里,越写越觉得嗓子干,只能端起路边摊的豆浆抿一口,温热的味道把心里那股冷意压了点。
傍晚,唐女士把摊收得比平常晚,手背上被蒸汽烫到一块红印,她抹了点清凉油继续忙活。陈女士跑前跑后,已经和律师约好了做证据保全的时间,也找了社区调解员备案。她们没把话说满,心里却有数:这次不追到底,哪天又轮到别家。记者站在人行道上,看着天边有点霞,想到评论区里也开始有人改口,说自己被误导了,顺手点了“赞”。不过话又说回来,等风向改了,人心上的疤谁来贴一贴?
难道做生意的人就该被随便编排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