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3年悲壮瞬间,16岁李开芬被活埋,张琴秋主任骑马冲来高喊“她才16岁”

达州 更新于:2025-07-13 07:43
  • 黄泉之方舟
    1933年,16岁的李开芬被活埋,这时,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骑马冲了过来,高喊:“她才16岁,能有什么问题?快放了她.”

    李开芬1917年出生在四川达县蒲家乡,也就是现在的达州市通川区魏兴镇。

   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
    她家算得上当地有点名气的书香门第,父亲是清末秀才,开私塾教书,既教四书五经,也帮穷乡亲说话,口碑不错。

    这环境让李开芬从小就识字、有文化,比一般农村孩子起点高点。

    她爸思想也挺开明,红军来了后,不但没躲着,还主动支持,把家当成了红军的联络点。

    红军刚到蒲家乡那会儿,村里男女老少都新奇,看着这些穿灰布军装的人帮着挑水、种地,还说要让穷人过上好日子。

    李开芬那会儿刚读完私塾,看着红军女兵背着枪宣传革命道理,眼睛都亮了。

    她跟父亲说想参加红军,父亲摸着她的头说:“去吧,跟着队伍干正经事。”

    没过多久,她就成了乡苏维埃的宣传员,天天带着红袖章,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给乡亲们读红军报纸,教大家唱革命歌,声音脆生生的,老远都能听见。

    谁也没想到,灾祸来得这么快。

    1933年冬天,苏区里刮起一股肃反的风,有些地方闹得太过火,见着跟地主有点沾亲带故的,或者说话直爽点的,就容易被当成“反动派”。

    李开芬家是书香门第,父亲又教过不少乡绅子弟,不知怎么就被人咬了一口,说她家“通敌”。

    那天她正在给伤员缝棉衣,几个带着红袖章的人突然闯进来,二话不说就把她捆了,往村外的乱葬岗拖。

    土坑挖得不算深,刚没过膝盖,可冰冷的泥土顺着裤腿往里灌,冻得她直打哆嗦。

    她一边挣扎一边喊:“我是红军宣传员!

    我爹支持红军!”可周围的人要么低着头,要么红着眼,没人敢说话。

    那会儿有些执行任务的人被风声冲昏了头,只认“嫌疑”不认人,哪怕面对的是个才16岁、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。

    马蹄声由远及近,张琴秋骑的白马像阵旋风冲过来。她从马背上跳下来时,军靴踩在冻土上“咚咚”响,指着土坑里的李开芬质问:“你们看看她!才多大?

    天天跑前跑后为红军做事,哪点像反动派?”张琴秋在苏区威望高,又是出了名的公道人,她一开口,挖坑的人手里的锄头都停了。

    有人小声辩解“是上面的命令”,张琴秋瞪着眼:“命令也得辨是非!错抓好人,良心过得去?”

    被拉出土坑时,李开芬的棉裤都湿透了,冻得嘴唇发紫,却死死攥着手里的宣传员袖章。

    张琴秋把自己的棉大衣披在她身上,叹着气说:“别怕,真金不怕火炼。”

    后来查清楚,是有人嫉妒李开芬年纪轻轻就做了宣传员,故意诬告。

    那会儿的革命队伍里,总有些急功近利的糊涂人,把内部审查搞成了瞎折腾,差点冤枉了真心干革命的好同志。

    幸好有张琴秋这样敢说真话、敢护好人的干部,才没让更多像李开芬这样的年轻人被冤屈。

    16岁的姑娘,本该在阳光下唱歌,却差点被埋在冰冷的土里,这事儿想想都让人心里发紧。

    可也正是这样的经历,让后来的李开芬更明白,革命不光要热血,更要讲公道、辨是非。

    信息来源:
    1. 中国军网专题报道《西路军的巾帼战歌》
    2.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物《红四方面军人物志》
    3. 四川省文物局官网资料《达川区红军文化陈列馆常设展览》
    4.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《祁连山的回声》官方简介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